• 症状与病因
  • 诊断与治疗
概述

       牙龈瘤 (epulis) 是指发生在龈乳头部位的炎症反应性瘤样增生物。它来源于牙周膜及牙龈的结缔组织,因其无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和结构,故非真性肿瘤,但切除后易复发。先天性牙龈瘤为牙胚发育异常所致。

症状

       牙龈上的异常隆起。因牙龈瘤的分类不同,症状也有所不同,有可能会按压疼痛;有些会出血有些不会,详细请参见临床表现。

何时看医生

       一旦发现牙龈上类似这样的异常隆起,或者频繁刷牙出血,请尽快看医生。

病因

① 局部刺激因素如菌斑、牙石、残根、食物嵌塞或不良修复体等的刺激而引起局部长期的慢性炎症,致使牙龈结缔组织形成反应性增生物。

② 内分泌改变妇女怀孕期间容易发生牙龈瘤,分娩后则缩小或停止生长。

风险因素

① 口内有菌斑、牙石、残根、食物嵌塞或不良修复体等对牙龈的不良刺激。

② 孕期妇女的内分泌改变。

并发症

① 较大的肿块可被咬破而发生溃疡、出血或伴发感染。

② 长时间存在的大的肿块还可以发生牙槽骨壁的破坏,X线片可见骨质吸收、牙周膜间隙增宽现象。

③ 牙齿可能松动、移位。

预防

       定期看牙医。专业的牙齿清洁和定期口腔检查可帮您预防问题或尽早发现问题。及时去除如菌斑、牙石、残根、食物嵌塞或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刺激因素,可以有效避免因这些局部刺激因素引起的长期慢性炎症而导致的牙龈瘤。

       建议适龄女性备孕期进行牙周检查,有异常及时治疗。孕期注意口腔卫生,呵护牙周健康。孕妇如果怀孕前牙周病控制不佳,妊娠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升高会导致牙龈血管扩张,加重原有的牙龈炎症。孕妇如果出现牙龈出血、红肿加重,甚至牙龈增生,不仅影响进食、生活质量,还会造成精神心理上的压力。此外,妊娠期未控制的牙周炎也会增加孕妇早产(孕期<37周)和低体重新生儿(<2500克)的风险。

诊断与治疗
诊断

       牙科医生可根据上述临床表现进行诊断。手术切除后的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牙龈瘤的类型。

       牙龈瘤应与发生于牙龈的恶性肿瘤相鉴别。若增生物表面呈菜花状溃疡,易出血,发生坏死,应与牙龈癌鉴别。瘤体切除后应作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诊。

治疗

       牙龈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切除必须彻底,否则易复发。术前应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包括龈上下洁治,去除不良修复体等。手术时,应在肿块基底部周围的正常组织上作切口,将瘤体组织连同骨膜完全切除,刮除相应部位的牙周膜,以防止复发。创面可用牙周塞治剂保护。复发后一般仍可按上述方法切除,若复发次数多,即使病变波及的牙无松动,也应将牙拔除,防止再发。

       妊娠期龈瘤只有在分娩后仍不消退时,才行手术处理。

参考文献:

[1] 孟焕新.牙周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 中华口腔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2016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供稿:李超                 ● 审稿:李夏宁

症状与病因
回到顶部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400-0371-100
  • • 请您在电话中向客服人员说明疾病症状、提供个人信息及就诊需求
  • • 客服人员会帮助您完成预约,并告知您就诊时间、地点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