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与病因
  • 诊断与治疗
概述

       根分叉病变是是指牙周炎的病变和破坏波及了多根牙的根分叉区,在该处出现牙周袋、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根分叉病变可发生于任何类型的牙周炎。下颌第一磨牙的发生率最高,上颌前磨牙最低。发生率随年龄增大而上升。

症状

       正常情况下,根分叉区充满着牙槽骨间隔,从龈沟内是探不到分叉区的,一旦牙周袋和骨吸收波及根分叉区,便可从临床上探查到牙根的分叉。主要根据探诊和X线片来判断病变的程度。Glickman 将根分叉病变分为四度,此种分类法有利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I 度。病变早期。根分叉区的骨质吸收很轻微,虽然从牙周袋内已能探到根分叉的外形,但尚不能水平探入分叉内,牙周袋属于骨上袋。由于骨质吸收轻微,通常在X线片上看不到改变。

       II 度。在多根牙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分叉区内已有骨吸收,但尚未与对侧相通,探诊可水平方向探入分叉区内,深度不同可伴有垂直吸收或凹坑吸收,从而增加治疗难度。X线片一般仅显示分叉区有局限的牙周膜增宽,或骨质密度有小范围的降低。

       III 度。根分叉区的牙槽骨全部吸收,形成“贯通性”病变,探诊能水平贯通分叉区,但分叉区仍被牙周袋软组织覆盖而未直接暴露于口腔。下颌磨牙的Ⅲ度病变在X线片上可见完全的透影区,但有时会因牙根过于靠近以及下颌外斜线或上颌牙腭侧根的重叠而使病变不明显,因此应结合临床探诊。Ⅲ度病变也可存在垂直型的骨吸收。IV度  根间骨隔完全破坏,且牙龈退缩而使病变的根分叉区直接暴露于口腔。X线片所见与Ⅲ度病变相似。

何时看医生

       定期的口腔检查及洁治非常重要,即使您自觉口腔无不适症状。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牙齿情况,当出现牙龈红肿、出血、牙齿松动、口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病因

菌斑微生物:根分叉病变是牙周炎向深部发展的一个阶段,其主要病因仍是菌斑微生物。只是由于根分叉区一旦暴露,该处的菌斑控制和牙石的清除更为困难,易使病变加速或加重发展,且不易控制。


牙根的解剖形态

       ① 根柱的长度:多根牙的牙根由根柱和根锥体两部分构成。根柱是指牙根尚未分叉的部分,其长度为从釉牙骨质界至两根分开处的距离。在同一个牙齿上,各个牙面的根柱长度不同,也就是说,分叉的位置在不同高度。根柱较短的牙,根分叉的开口离牙颈部近, 一旦发生牙周炎,较易发生根分叉病变;而根柱长者(例如约有40%的上颌第一前磨牙可有颊舌两根,其根分叉可以在近根尖1/3处)则不易发生根分叉病变,但一旦发生则治疗较困难。

       ② 根分叉开口处的宽度及分叉角度:牙根分叉的角度由第一磨牙向第二和第三磨牙依次减小。分叉开口处的宽度差异较大,Bower报告有58%的第一磨牙根分叉开口处的宽度<0.75mm, 尤以颊侧为著,一般龈下刮治器的宽度为0.75mm, 难以进入分叉区内。有的磨牙牙根间距很小,甚至形成部分融合根,会使根面清洁难以彻底。

       ③ 根面的外形:上颌磨牙的近中颊根和下颌磨牙的近中根均为扁根,其颊舌径明显地大于近远中径,它们向着根分叉的一面常有沿冠根方向的犁沟状的凹陷,牙根的横断面呈“沙漏状”,其他牙根也可有程度不同的凹陷。一旦该根发生牙周袋,牙根上的沟状凹陷处较难清洁。


咬合创伤:是本病的一个促进因素。根分叉区是咬合应力集中的部位,一旦牙龈的炎症进入该区,咬合力作为协同破坏因素使组织的破坏加速进行,可造成凹坑状或垂直骨吸收。


牙颈部的牙釉质突起:有40%的多根牙在牙颈部有牙釉质突起,多见于磨牙的颊面。约有13%的牙齿釉突较长,伸进分叉区甚至到达根分叉顶部,该处无牙周膜附着,仅有结合上皮,故在牙龈有炎症时,该处易形成牙周袋。有学者报告患根分叉病变的磨牙中,59.2%有釉突,而健康的对照牙中仅9.8%有釉突。


副根管:磨牙牙髓的感染和炎症可通过髓室底处的副根管扩散蔓延到根分叉区,造成该处的骨吸收和牙周袋。

风险因素

① 老年人:根分叉病变患病率更高。

② 口腔卫生条件较差人群:患根分叉病变风险增加。

③ 既往有牙周病病史:既往有牙龈炎或慢性牙周炎史的患者发病率比较高。

并发症

       牙齿松动、脱落、根面龋、牙周脓肿、牙髓炎等。

预防

保持良好的口腔护理:每天至少刷两次牙(早上和睡前),每次两分钟,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牙线。最好能在每次餐后或食用零食后刷牙,或按照牙医的建议刷牙。使用牙线可以清除邻间隙的食物残渣和菌斑。


定期口腔检查:尽量做到定期的口腔检查和洁牙,能够很好地预防牙周炎的发生。


高危人群早干预:口腔卫生不良者及有牙周病病史人群,要定期检查口腔情况。早期发现和治疗牙周炎,防止其发展到根分叉病变。

诊断与治疗
诊断

       依据探诊及X线片判断病变:探及牙根的分叉,X线检查显示牙骨质存在异常,且存在根分叉区,结合临床表现可确诊。

治疗

       治疗具体目标有三个:① 尽可能进行彻底的袋内清创,尤其注意清除根面的凹沟、根分叉顶部等“死角”处的菌斑牙石,控制炎症;② 通过手术等方法,形成一个有利于患者自我控制菌斑并长期保持疗效的局部解剖外形,阻止病变加重;③ 对早期病变,争取有一定程度的牙周组织再生。


I 度病变:

       牙周袋一般不太深,且为骨上袋。如果根分叉相应处牙槽骨的外形尚佳,则仅做龈下刮治使牙周袋变浅即可。若袋较深,且牙槽骨隆突,不符合生理外形,易造成局部菌斑堆积者,可在基础治疗后,行翻瓣手术消除牙周袋和修整骨外形,以达到上述第二项目标。


II 度病变:

       根据骨破坏的程度、牙周袋的深度以及有无牙龈退缩等条件,选用如下治疗方法:

       ① 促使骨质新生:对骨质破坏不太多,根柱较长,牙龈能充分覆盖根分叉开口处的下颌磨牙Ⅱ度病变,可以在翻瓣术清除根面牙石及病变区肉芽组织后,即刻以自体骨或人工骨制品填入分叉区,还可加用屏障膜,然后将龈瓣复位至原高度,必须完全覆盖根分叉开口处, 并严密缝合。此法也可适用于上颌磨牙的颊侧Ⅱ度病变,其目的是获得根分叉处的牙周组织再生,形成新的附着。

       ② 暴露分叉区:对于骨质破坏较多,牙龈有部分退缩,术后难以完全覆盖分叉区者,可以做根向复位瓣手术和骨成形术,术后使根分叉区充分暴露,有利于患者控制菌斑。 一般不适宜只做单纯的牙周袋切除术,因为会使该区的附着龈变窄,而且切除后牙龈因保持生物学宽度而仍易重新长高,使牙周袋复发而再度覆盖根分叉区。


III 度和 IV 度病变:

       治疗目的是使根分叉区充分暴露,以利于菌斑控制。颊侧的深牙周袋若有足够宽的附着龈,可行袋壁切除术;若附着龈较窄,则应行翻瓣术,在刮净根面及修整骨缺损后,将龈瓣根向复位并缝合于牙槽嵴水平,下颌牙的舌侧一般可切除袋壁。

       若多根牙仅有一个根病变较重,有深牙周袋和骨吸收,另外1或2个根病情较轻,且患牙尚不太松动,则可在翻瓣术中将该患根截除,使分叉区充分暴露,余留的牙根得以彻底清洁,该处的深牙周袋也可消除。截根术对于上颌磨牙颊根的病变效果较佳。下颌磨牙当根分叉 区病变较重而近、远中根分别还有一定的支持组织时,也可用分根术,将患牙分割为近中和远中两个“单根牙”。然后分别做冠或做联冠修复,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若某一根病变已严重,另一根尚好,则可行牙半切除术,将严重的一半连冠带根一起摘除,保留另一半侧。

       在做截根术、分根术或牙半切除术前,应先做完善的根管治疗,还应进行调牙合,以减轻患牙的咬合负担。多数患牙在术后还要进行冠、桥等修复,这些修复体应根据牙齿的特点设计,以符合保护牙周组织的要求。早期发现和治疗牙周炎,防止其发展到根分叉病变,具有重要的二级预防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口腔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2016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 孟焕新.牙周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 供稿:许艳芝                 ● 审稿:李夏宁

症状与病因
回到顶部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400-0371-100
  • • 请您在电话中向客服人员说明疾病症状、提供个人信息及就诊需求
  • • 客服人员会帮助您完成预约,并告知您就诊时间、地点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