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恒牙龋齿/蛀牙/虫牙
  • 症状与病因
  • 诊断与治疗
概述

       年轻恒牙是指已萌出,在形态和结构上尚未形成和成熟的恒牙。年轻恒牙牙体硬组织矿化程度比成熟恒牙釉质差,萌出约2年才能完成进一步矿化,在新生牙齿萌出的2年内易患龋。年轻恒牙龋的好发部位依次为:第一、第二恒磨牙牙合面,邻面(上颌腭面和下颌颊面),上颌中切牙邻面。

症状

       年轻恒牙具有牙体硬组织硬度比成熟恒牙差,龋齿多为急性,牙本质小管粗大,髓腔又近牙齿表面,牙髓易受外来刺激等特点。

① 乳牙列为高龋风险的儿童新萌年轻恒牙容易发生龋坏,如远中尚有部分龈瓣附着的新萌第一恒磨牙常可见牙面近中出现白垩色改变。

② 年轻恒牙龋病进展迅速,临床中多为颜色较浅的湿性龋表现。

③ 年轻恒牙自觉症状明显重于乳牙龋和成熟恒牙龋,可有明显的冷热刺激痛、食物嵌塞痛,去除刺激后疼痛消失迅速。

④ 隐匿性龋多见,不易被发现。

何时看医生

       您可能无法发现正在悄悄形成的牙洞,因此定期检查和清洁牙齿至关重要,即使您每日监督孩子清洁口腔。但如果孩子出现牙痛或口腔疼痛,请尽快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

病因

       龋病是由微生物、宿主、碳水化合物等多因素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口腔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处于动态平衡中。若口腔或牙面微环境发生改变,例如:乳恒牙替换、碳水化合物摄入、口腔治疗装置戴入、致龋微生物在牙面堆积、口腔清洁措施的实施等,牙菌斑生物膜内的微生物数目和构成比发生波动,生物膜组成及结构发生变化,当具有产酸、耐酸能力的细菌[如变异链球菌 (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放线菌、乳酸杆菌等]成为优势菌,常驻菌转变为条件致病菌时,微生态失调,牙菌斑生物膜内稳态失衡,碳水化合物代谢和酸代谢增加,致牙面pH下降至临界值以下,牙面脱矿和再矿化平衡打破,龋病发生。

风险因素

① 个体的患龋经历:曾经有因龋齿就诊经历。

② 口腔微生物组成:当具有产酸、耐酸能力的细菌成为优势菌。

③ 唾液成分及流速:患有口干症的患者,牙齿更容易龋坏。

④ 不良饮食及口腔卫生习惯:高糖及喜酸性食物的饮食习惯更易患龋齿。不易清洁的牙面,龋齿的发生率增加。

⑤ 遗传因素。

⑥ 家庭及社会经济背景等因素。

并发症

① 疼痛

② 牙脓肿

③ 牙周肿胀或脓液

④ 牙齿损坏或断裂

⑤ 影响咀嚼及消化功能

⑥ 影响美观及发音

⑦ 对口腔健康及全身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

⑧ 甚至可能成为某些全身疾病的危险因素

预防

饮食指导

① 加强咀嚼,有利于乳恒牙更替和上下颌骨发育。

② 控制高致龋饮食摄入。


● 口腔卫生指导

① 选择替牙期牙刷,牙膏逐步过渡到成人含氟牙膏及用量。

② 监督训练儿童刷牙,并检查刷牙效果。

③ 监督训练儿童使用牙线。


● 口腔检查和治疗

① 口腔检查:3-6个月进行常规口腔检查。

② 龋风险评估:

       高龋风险因素包括:看护者有活跃性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儿童每天>3次零食,含奶瓶睡觉,DMFT>1。有活跃性白垩斑,变异链球菌计数高、唾液流速低等。

       中龋风险因素包括:儿童有特殊健康需求,牙面有可视性菌斑,有不良充填体,口内矫治器等。

       保护性因素包括:氟化物应用,定期口腔保健等。

③ 专业用氟:高龋风险每3个月1次,中龋风险每6个月1次。

④ 窝沟封闭:6~8岁行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10~12岁行第二恒磨牙和前磨牙窝沟封闭。

⑤ 早期诊断和治疗龋病。


● 定期口腔检查

诊断与治疗
诊断

① 询问牙齿疼痛,以及是否影响进食。

② 检查口腔和牙齿。

③ 用牙科器械探查您的牙齿,检查牙齿周围柔软区域。

④ 查看口腔 X 光片,观察蛀牙和龋齿的严重程度。

治疗

基本同于成熟恒牙龋的治疗,更强调恢复牙体外形和降低患儿的患龋风险,防止继发龋的发生。

① 对窝沟早期釉质龋(白垩色改变尚未破坏釉质表面完整性)可采用窝沟封闭术;对光滑面早期龋(白垩色斑)可采用局部应用氟化物等制剂的再矿化治疗。

② 对小面积的年轻恒牙窝沟龋制备洞形时不推荐进行预防性扩展,而提倡预防性树脂充填术进行治疗。

③ 当年轻恒磨牙萌出不全,远中尚有龈瓣覆盖部分牙冠时发生龋齿的患牙,如果龋坏波及龈瓣下,需推开或去除龈瓣,去腐备洞,进行充填;如果龋坏边缘与龈边缘平齐,可去腐备洞后进行玻璃离子水门汀暂时充填,待完全萌出后,进一步永久充填修复。

④ 磨牙和前磨牙龋损可选用光固化复合树脂、聚合体或树脂嵌体修复。

⑤ 前牙龋损多用光固化复合树脂或聚合体材料行前牙美容修复术。

参考文献:

[1] 葛立宏.儿童口腔医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 邹静,李小兵.儿童口腔诊疗与操作常规[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Selwitz RH,Ismail AI,Pitts NB.Dental caries[J].Lan-cet, 2007,369(9555):51-59.

[4] Hemadi AS,Huang RJ,Zhou Y,et al.Salivary proteins and microbiota as biomarkers for early childhood caries risk assessment[J].Int J Oral Sci,2017,9(11): el.

● 供稿:李明翠                 ● 审稿:樊文

症状与病因
回到顶部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400-0371-100
  • • 请您在电话中向客服人员说明疾病症状、提供个人信息及就诊需求
  • • 客服人员会帮助您完成预约,并告知您就诊时间、地点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