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牙𬌗 (anterior crossbite) 是指在牙尖交错位时,前牙呈反覆合、反覆盖关系,俗称“地包天”,是儿童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错颌畸形。
儿童前牙𬌗的较轻症状是前牙牙齿排列异常。正常牙齿咬合应该为上牙盖住下牙,前牙𬌗是下牙包裹上牙,下牙排列在上牙外侧,属于简单的前牙𬌗表现。严重前牙𬌗患者面型可以出现异常,具体表现为患者侧面呈现凹面形,面中部相对较凹陷,下巴可以出现前突的情况,且会随生长发育存在加重趋势。
前牙𬌗会分为牙性和骨面性的两种不同类型,会随生长发育存在加重趋势,所以要重视孩子前牙𬌗问题。只要发现,建议尽快带孩子到专科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判断原因,选择适合的矫正方法,尽快帮助孩子解决前牙𬌗问题。避免因为生长发育带来进一步的加重,从单纯牙性表现问题发展成严重骨性问题。
● 第一阶段:在乳牙列𬌗期,一般在3-5岁左右,需要进行矫治,戴活动矫治器一般不超过6个月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 第二阶段:在替牙期,8-9岁左右开始矫治,也可以用较短时间取得较好效果,引导上下颌骨顺利生长,及时阻断畸形严重化。切莫相信错误观点,认为所有错颌畸形都要等到牙齿全部替换完再进行矫正,而造成延误。上下颌骨发育已经出现异常的错颌类型,矫正最好时期在发育高峰来临之前,多数年龄应该在8-11岁左右,这个年龄段如果发现孩子有𬌗现象,一定要及时就医,错过这一时期就意味着错过了骨骼改善的唯一最佳时期;
● 第三阶段:恒牙列期,也就是12岁以后乳牙列全部替换完毕,单纯牙性𬌗和轻微骨性𬌗可以通过矫正来进行治疗,严重的骨性𬌗则要等到18岁以后才可以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手术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 遗传因素:
① 种族演化:生活环境变迁、食物结构变化、咀嚼器官的不平衡退化等。
② 个体发育:咀嚼器官以退化性遗传占优势。父亲或母亲有反𬌗畸形,常遗传给子女。
● 环境因素:
① 先天因素:母体因素、胎儿因素。
② 后天因素:某些急、慢性病、内分泌功能障碍、营养不良等也可导致反𬌗。
③ 功能因素:吸吮功能异常、咀嚼功能异常、呼吸功能异常、吞咽异常、肌功能异常等。
④ 口腔不良习惯:吮指习惯、咬上唇习惯、偏侧咀嚼习惯,应及时纠正。
⑤ 乳牙期和替牙期的局部障碍:乳牙早失、乳牙滞留、恒牙早失、恒牙早萌等。
⑥ 骨性错颌的病因:遗传方式、胚胎发育缺陷、创伤等。
遗传因素除询问家族史外,还应注意分析其父母和亲属的牙型、骨型,确认患儿有无家族遗传背景。据有关资料统计,近50%的患者1~3代的血缘亲属中有类似错颌存在,同时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先天性疾病腭裂患者上颌骨发育不足,易造成前牙反颌及近中错颌。
全身性疾病佝偻病、内分泌紊乱患者,其钙代谢障碍或脑腺垂体功能亢进,常导致严重的下颌前突畸形。由于腭扁桃体或舌扁桃体的慢性炎症或肥大导致呼吸不畅而前伸下颌,以扩大咽腔间隙,日久可导致下颌前突。
后天局部原因造成乳前牙反合常见的后天局部因素有以下方面:
① 奶瓶哺乳不良姿势:如婴儿平卧自抱奶瓶吸奶,下颌需向前用力吸吮,易引起乳前牙反合。
② 乳尖牙磨耗不足:乳尖牙牙尖突出牙弓𬌗平面以上,当咬合时可发生创伤性的过早接触,为避免早接触,下颌反射性跳跃地向前移位,以避开创伤位,逐渐形成前牙反颌或前牙及一侧后牙反颌。
③ 口腔不良习惯:吐舌、吮指、咬上唇、下颌前伸习惯及不正确的人工喂养都可造成前牙反雅、下颌前突。
④ 多数乳磨牙早失:因被迫用前牙进行咀嚼,下颌逐渐向前移位,日久可导致下颌前突,前牙反颌。
⑤ 乳磨牙邻面龋:邻面龋使牙冠近远中径减小,可促使牙齿发生移位,形成早接触和干扰,造成乳牙关系不稳,在咬合时易促使下颌向前或前侧方运动,造成前牙或一侧后牙𬌗。
① 咀嚼功能下降:儿童前牙反颌会导致儿童使用牙齿切割食物的能力出现下降,影响咀嚼,此危害显而易见。
② 面部畸形:儿童前牙反颌会导致出现颌骨生长发育障碍,如果上牙在下牙的外侧,上颌骨的发育通常不会受到下颌的干扰。如果反过来,上颌发育向前部生长的时候,因为有下牙的阻碍,会影响上颌骨向前生长的发育,造成面部畸形。
●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目前较难进行干预,基因治疗技术改进、对发病机制认识更深入后,可能会有一些预防措施。
● 后天因素:最常见不良喂养习惯导致的乳牙反颌,可通过增加母乳喂养比率、保证母乳喂养时间、减少奶瓶喂养时间进行预防,建议至少保证6个月母乳喂养时间。喂养姿势不正确也可能导致乳牙反颌,建议年轻父母、育儿嫂等看护人士学习这方面知识,了解正确的喂养姿势、喂养习惯,有助于预防乳牙反颌。
① 尽量不要夜间躺着用奶瓶喝奶。
② 喝水应尽量用杯子喝,或者用勺子喂。
③ 特别小的婴儿非要用奶瓶的话,请用带拐角的奶瓶。同时要注意正确的用奶瓶方法,即奶瓶长轴与上下嘴唇平面成直角。因为如果躺着喝奶,很容易使瓶子与上唇间的夹角过小,而使下颌往前够着奶瓶喝奶,只是乳牙反颌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用奶瓶喝奶的吞咽方式与用杯子喝奶的吞咽方式不同,前者为无牙颌吞咽方式,后者为有牙颌吞咽方式,而前者是加重反颌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 注意观察有无舌系带过短,如有舌系带过短导致舌尖呈“W”型请及早做舌系带延长手术。
视诊发现患者口腔内牙齿咬合后出现下前牙位于上前牙前方,或侧面观察下颌明显突出,可初步诊断该病。
● 上颌𬌗垫舌簧矫治器是一种活动矫治器,适用于多颗前牙反颌,上颌前牙牙轴舌向或直立,并有轻度间隙不足牙列不齐者。并要求有适当的固位基牙,且患儿可配合配戴活动矫治器。不适用于前牙反覆𬌗较深的患儿,注意𬌗垫有压低后牙、升高前牙的作用,配戴时间太久,会增加前牙覆𬌗。
治疗方法:在上颌腭托两侧后牙上制作𬌗垫,将上、下颌前牙咬合打开,在每颗𬌗牙的舌面放置双曲舌簧,,用以推动前牙向唇侧移动。配戴矫治器后,每1~2周复诊,可打开舌簧1~3mm以加力。其加力大小以使牙齿不发生严重疼痛为度,有少许胀疼或轻度松动均为正常反应。一般4~12周,𬌗即可解除,逐渐磨低𬌗垫厚度,建立正常的前牙覆𬌗覆盖关系后,即去除矫治器。
● 下颌斜面导板 (lower inclined bite plate plane) 是一种固定式矫治器,适用于反覆盖浅、反覆𬌗深、可退到对刃关系的乳牙𬌗。因戴入斜面导板时,后牙无接触,有升高后牙的作用,易形成前牙开𬌗,所以不适合反覆拾较浅的患儿。
治疗方法:在石膏模型上用自凝树脂制作下颌尖牙间联冠式斜面导板。此导板的斜面向舌方与下颌切牙长轴约呈45°角。咬合时与𬌗牙接触,与上颌腭侧黏膜组织无接触,后牙面离开2~3mm。𬌗牙在斜面上发生向前方移动而下颌牙弓向后的作用。
下颌斜面导板粘戴后,应每周检查1次,逐次调磨降低斜度,𬌗解除后,及时去除矫治器。若配戴时间过长,由于后牙的萌出会造成前牙的开𬌗。
● 调磨乳尖牙在功能性乳前牙𬌗病例中,因上下颌乳尖牙磨耗不足而导致的咬合干扰,是𬌗的主要病因之一。分次调磨乳尖牙牙尖,可以纠正乳前牙的𬌗。调磨部位为上颌两侧乳尖牙牙尖和近中切缘以及下颌两侧乳尖牙牙尖和远中切缘。通过调磨以解除咬合干扰,使下颌逐渐后退。一次调磨过多可能会出现牙本质过敏及牙髓炎症状,故应分次调磨。压舌板咬撬法对于合作程度较高的儿童,个别前牙的𬌗可以利用较狭窄的木质压舌板进行纠正。儿童可将压舌板放于位置异常牙的腭侧,以颏部为支点对患牙施加唇向用力,一天中至少应保证每小时开展5分钟。主要用于未完全萌出的、间隙充足的个别牙𬌗,不适用于近完全萌出的牙齿。使用此方法需慎重,需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把握适应证,避免对颌牙齿的创伤。
[1] 葛立宏.儿童口腔医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 袁媛,刘景.改良式导弓治疗儿童乳前牙𬌗的头影测量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
● 供稿:李林妹 ● 审稿: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