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列拥挤是最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它可单独存在,也可伴随其他错牙合畸形,前者被称为单纯拥挤,后者被称为复杂拥挤。单纯拥挤因牙弓内间隙不足而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牙唇(颊)舌向错位或扭转,一般不伴有上下颌骨及牙弓间关系不调,多为安氏I类错牙合畸形。复杂拥挤除了因牙量骨量不调造成的牙列拥挤外,还伴随有上下颌骨及牙弓间关系不调,磨牙关系为近中或远中,软组织侧面型多有异常。
牙列拥挤表现为个别牙或多个牙在各个方向的错位,如唇(颊)舌向错位、近远中向错位、高位、低位、扭转等。牙列拥挤可能影响牙弓形态或上下颌牙弓关系,可表现为牙弓形态不规则或不对称,前牙覆牙合覆盖异常,后牙区拥挤并伴后牙反牙合、锁牙合。前牙拥挤不同程度地影响美观。少数患者因牙列拥挤导致上下颌牙弓关系紊乱而影响咀嚼功能,甚至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另外,牙列拥挤可能妨碍清洁而好发龋齿、牙周病。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均有可能造成牙列拥挤,因此定期检查和纠正不良习惯至关重要,如果您出现上下牙列拥挤不齐,请尽快咨询正畸医生。
牙列拥挤的直接原因为牙量骨量不调,即牙量相对大,而骨量相对小。牙量骨量不调受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可归纳为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两大方面。
① 遗传因素。一方面,在人类演化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和食物结构的精细化,咀嚼器官功能表现出逐步退化减弱的趋势,而且各咀嚼器官之间退化不平衡,肌肉退化最快,颌骨次之:牙齿退化最慢,导致现代人类牙量骨量不调,也构成了人类牙列拥挤的种族演化背景。另一方面,牙齿及颌骨的形态、大小也受遗传的影响。
② 环境因素。乳恒牙在替换过程中出现牙齿脱落或萌出的时间、顺序异常,可导致牙列拥挤。某些口腔不良习惯,比如长期咬下唇,可造成下颌前牙舌倾、拥挤。某些功能因素异常,比如咀嚼功能不足,长期食用精细柔软的食物可使颌骨发育受到影响,导致牙量骨量不调。
任何有牙齿的人都可能出现拥挤不齐,但是下列因素会增加风险:
① 遗传:从个体发育角度来看,现代人类中牙齿排列整齐、上下颌骨及咬合关系正常的仅是少数,而多数人则存在不同程度的错牙合畸形,这与双亲所具有的遗传特性有关。双亲将其所具有的错牙合畸形特性遗传给子女,使子女的颌面形态与父母相像。
② 乳牙以及替牙期的局部障碍:乳恒牙在替换过程中出现牙齿脱落或萌出的时间、顺序异常,可导致牙列拥挤。
③ 口腔不良习惯:长期咬下唇造成下颌前牙舌倾、拥挤等。
④ 功能因素异常:比如咀嚼功能不足,长期食用精细柔软的食物可使颌骨发育受到影响,导致牙量骨量不调。腺样体肥大导致口呼吸从而使上牙弓狭窄,造成牙列拥挤等。
● 局部危害性
① 影响牙颌面发育:在儿童及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的错𬌗畸形将影响牙颌面软硬组织的正常发育,牙齿错位可能造成面部发育不对称畸形。
② 影响口腔健康:错𬌗畸形牙齿常存在拥挤错位,妨碍食物的自洁作用及刷牙清洁,易于导致龋病及牙周炎。另外,牙齿错位可能产生牙合创伤,而造成牙周损害。
③ 影响口腔功能:严重的错𬌗畸形可能会影响口腔正常功能。
④ 影响颜面美观
● 全身危害性
错𬌗畸形不仅可造成局部危害,并且对全身都可造成危害,如使咀嚼功能降低,引起消化不良及胃肠疾病。此外,影响颜面美观的错牙合畸形对于患者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和精神障碍。
以下这些建议有助于预防牙列拥挤。询问您的牙医哪些建议最适合您的情况。
① 从遗传角度看,建议食物不要过度精细化,特别是儿童需要进食有嚼劲的食物,特别是进食粗粮,促进儿童的咀嚼功能以及颌骨的发育
② 提倡优生优育政策,预防遗传性疾病造成的错牙合畸形。
③ 去除口腔不良习惯,比如口呼吸等。
④ 去除功能性因素,比如腺样体肥大以及扁桃体肥大等。
⑤ 乳牙以及替牙期要定期检查以及治疗,防止因乳牙早失等局部障碍造成牙列拥挤。
牙列拥挤的诊断对单纯拥挤的诊断主要依据牙𬌗模型的牙弓拥挤量分析,即测量并计算应有牙弓弧形长度(牙量)与可用牙弓弧形长度(骨量)之差值。常用的牙弓测量分析一般针对第一恒磨牙之前的牙弓拥挤度,但后段牙弓常常因间隙不足发生第三磨牙阻生、第二磨牙错位、后牙反𬌗或锁𬌗,后段牙弓拥挤还影响正畸疗效的稳定性。因此,临床上也应重视后段牙弓拥挤量的分析。
牙弓拥挤量是制订矫治方案的重要依据,但同时须对牙弓Spee曲线曲度、切牙突度、支抗磨牙前移程度、上下颌牙量大小比例 (Bolton指数) 、上下颌牙弓宽度与基骨弓宽度的协调性、垂直骨面型、矢状骨面型、面部软组织侧貌以及唇齿关系等进行测量分析后,才能综合考虑制订矫治。
牙列拥挤矫治的基本原则是:应用各种正畸手段增加骨量或/和减少牙量,使牙量与骨量趋于协调,同时兼顾牙、颌、面三者之间的协调性、稳定性及颜面美观。增加骨量的方法包括扩展牙弓的长度与宽度,比如通过功能性矫治器刺激颌骨及牙槽骨生长,通过骨牵张成骨术等外科手段使牙槽骨生长延长,通过开大腭中缝扩展上颌骨的宽度等。减少牙量的方法包括通过拔牙减少牙的数量或通过邻面减径减小牙的近远中宽度。
治疗方法/矫治器:无托槽矫治技术、直丝弓矫治技术、自锁矫治技术。
[1] 赵志河.口腔正畸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 供稿:刘哲 ● 审稿:孙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