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与病因
  • 诊断与治疗
概述

       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是一种儿童传染病。该病以手、足和口腔黏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浅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其病原体为多种肠道病毒,因其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就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自 2008年5月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症状

       患儿常有1~3天的发热、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症状。皮肤在手掌、足底、臀部出现发红的斑块,丘疹、疱疹,同时或1-2天后口内黏膜会出现散在的红斑及小疱疹,而后口内疱疹破溃成糜烂面,表面发黄,周围黏膜发红。

何时看医生

       发现患儿有发热、拒食、口腔内出现糜烂面、皮肤出现皮疹等现象时需及时就诊。

病因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微生物为多种肠道病毒,病毒通过肠道引起机体感染,在人体肠壁细胞内增殖,通过血液循环从体表受压迫或摩擦部位(手、足、臀部、口腔等)的皮下和黏膜下组织逸出,在上皮细胞中增殖出现疱疹。

风险因素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托幼单位是本病的主要流行场所,夏秋季最易流行。

并发症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可病情发展迅速,出现脑部感染,进一步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等,极少数病情危重,出现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后导致死亡。

预防

       及时发现疫情和隔离患者是控制本病的主要措施。托幼园所应注意观察体温、双手和口腔,发现病儿应隔离1周,同时注意日用品、食具、玩具和便器的消毒。某些肠道病毒的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特定病毒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

诊断与治疗
诊断

       本病夏秋季多见,常见于托幼单位群体发病;患者多为3岁以下幼儿;手、足、口部位的突然发疹起疱,皮肤的水疱不易破溃。

治疗

● 普通病例采用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 注意密切观察患儿的变化,有无持续发热、精神差、呕吐等症状出现,及时随诊。


● 局部用药主要用于口腔病损,消炎止痛、促进愈合。可用氯己定含漱;利多卡因、苯佐卡因等局部止痛;中药可选用青黛散、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

参考文献:

[1] 陈谦明.口腔黏膜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53-58.

[2] 陈谦明.案析口腔黏膜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57-62.


● 供稿:赵楠                 ● 审稿:滕海英

症状与病因
回到顶部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400-0371-100
  • • 请您在电话中向客服人员说明疾病症状、提供个人信息及就诊需求
  • • 客服人员会帮助您完成预约,并告知您就诊时间、地点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