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与病因
  • 诊断与治疗
概述

       常规拔牙术后急性感染少见,多为牙片、骨片、牙石等异物和残余肉芽组织引起的慢性感染。拔牙后急性感染主要发生在下颌智齿拔除术后,特别是急性炎症期拔牙选择、处理不当时。拔牙时间长,机体抵抗力低下者更易发生。

症状

● 牙槽窝局部感染

       患者可能出现拔牙数天后疼痛不能减轻反而加重,跳痛,口腔内常存在异味,临床检查牙槽窝内有污秽肉芽组织,创口周围软组织充血肿胀,可有瘘道或脓液溢出,可有低热等全身症状。牙槽窝感染应与干槽症区分,后者以局部止痛为主,刮治和全身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没有明显效果。


● 周围组织间隙感染

       包括脓肿和弥漫性蜂窝织炎,一般发生于手术创伤大、术后肿胀明显患者,拔牙3天后创口疼痛加重,跳痛,夜间更为显著,同时肿胀加剧,范围扩大,有张口受限、吞咽困难,伴随发热、头疼、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 颌骨骨髓炎急性期全身症状明显,疼痛剧烈,范围包括整个患侧并放射至颞部,面部相应部位肿胀,牙龈及前庭沟红肿,患区多个牙齿松动。常有脓液自牙周溢出,下颌骨骨髓炎累及因咀嚼肌引起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下牙槽神经受累时,可有患侧下唇麻木,上颌骨骨髓炎表现为眶下部明显红肿,并常延至眼周致眼睑肿胀;慢性期全身症状不明显,终痛显著减轻,局部纤维组织增生、肿胀、发硬,有瘘管溢脓,甚至排出小块死骨,病变区多个牙松动,龈袋溢脓,抵抗力降低或引流不畅时可反复急性发作。

何时看医生

如果您拔牙后出现以下情况,请及时看医生。

① 拔牙2-3天后疼痛不能减轻反而加重,跳痛,口腔内常存在异味。

② 手术创伤大、术后肿胀明显患者,拔牙3天后创口疼痛加重,跳痛,夜间更为显著,同时肿胀加剧,范围扩大,有张口受限、吞咽困难,伴随发热、头疼、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③ 疼痛剧烈,范围包括整个患侧并放射至颞部,面部相应部位肿胀,牙龈及前庭沟红肿,患区多个牙齿松动。

病因

       口腔环境存在大量潜在致病菌,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肠杆菌和多种厌氧菌,牙拔除术属于清洁-污染手术,研究表明,88%的拔牙患者会出现暂时性菌血症,且其中75%为厌氧菌,如前存在感染性炎症时,还可能是污染或感染手术,术后伤口愈合以及全身系统功能都可能受污染细菌影响。常见导致术后感染的原因包括:

● 拔牙术区存在着急性或慢性感染,拔牙术中或术后感染病菌侵人拔牙窝导致感染;或口腔卫生差,有吸烟等不良嗜好,存在大量致病菌。

● 拔牙创伤大、时间长,术前漱口减菌、术中吸引清理等措施不足,使创口长时间浸泡在有菌环境中,容易发生术后感染。

● 患有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或年老体弱,机体抗感染能力较差,容易导致术后感染。

● 无菌操作不严格,使用器械未严格消毒或被污染,或术中操作时将口外细菌带入伤口,引起污染和术后感染。

● 拔牙术后伤口残留异物,如:炎性残根、折断的切割钻头、游离的碎牙片及碎骨片等,导致术后感染。

● 术后未彻底刮除炎性肉芽组织,未对过大创口进行缝合保护,未对已明显松动和缺乏血供的骨片或骨块作复位固定和缝合封闭伤口等处理。

● 拔牙后将手术敷料遗忘在拔牙窝中,如:止血棉条、棉纱等,或未按时取出牙槽窝的不可降解填塞止血材料,如碘仿纱条等。

● 拔牙后形成局部血肿,未作及时引流和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导致感染。

● 由于暴力操作,导致拔牙损伤过度,口腔功能障碍严重,全身抗感染能力下降,引起感染。

● 局部麻醉时穿刺针头被污染,或经过感染区而将感染病菌带入深部组织间隙导致感染。

● 位于放疗区域内,无相应术前检查和围术期保护措施,拔牙易引起颌骨骨髓炎等严重感染。

● 因骨质疏松症、转移性骨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长期服用双磷(膦)酸盐类药物(如:福善美、择泰等)期间,可能抑制成骨、破骨细胞活性,拔牙可能导致颌骨坏死、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应停药3个月后再进行治疗,并严密观察术后反应。

风险因素

       口腔颌面部具有较强的抗感染和损伤修复能力,据统计拔牙术后感染发病率只有1。7%~2。7%,但如果不了解感染发生危险因素,未正确掌握拔牙适应证,手术操作存在问题,一旦发生感染,会导致患者伤口愈合延迟,严重的疼痛和口腔功能障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甚至出现生命危险,需要及时对症处理。术后感染与患者全身健康、口腔健康以及手术创伤等多种因素相关,根据感染累及范围,可以分为牙槽窝局部感染、周围组织间隙感染、颌骨骨髓炎。

       若患者伴有瓣膜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糖尿病、血液病、肾病等系统性疾病时,有较高全身感染风险。

并发症

① 牙槽窝局部感染。

② 周围组织间隙感染。

③ 颌骨骨髓炎。

预防

拔牙后出现感染会给您造成不必要的痛苦,通过以下操作避免:


控制拔牙创伤

       使用标准拔牙器械,规范拔牙技术操作,减小或避免软组织、骨组织创伤,详见前述。


围术期减菌

       术前使用含复方氯己定等抗菌成分的漱口液充分漱口,必要时提前全口洁治,术中四手操作及时吸引清理术区和口腔内唾液、血液,术后彻底刮治炎性肉芽组织和游离牙片、骨片等异物。漱口和冲洗牙槽窝。


严格拔牙适应证和无菌操作

       若患者存在身体抵抗力差、年老体弱并伴有局部炎症明显的情况时拔除时要十分谨慎,暂缓拔牙或减少拔牙数目;同时医生应加强无菌意识,规范手术流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并实现四手操作。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全身用药。全身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在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 及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用药时机对SSI发生率有显著影响,要求:1)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开始前1小时左右给药;2)应在手术结束24小时后停止预防性用药。术前预防用药根据口腔潜在致病菌类型一般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或第一、二代头孢菌素,过敏时可选用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如克拉霉素或林可霉素(洁霉素)等。如术区有冠周肓袋,牙周炎盲袋,陈旧冠根折、龋坏残冠时,厌氧菌感染可能性较大,术前联合应用甲硝唑、替硝唑或奥硝唑等硝基咪唑类药物。

       术后是否继续使用抗菌药物取决于患者术后有无继发感染症状。一般单纯损伤所致术后疼痛应逐渐减轻,中轻度肿胀于2~3天后减轻,24小时后无需用药;干槽症的疼痛一般不伴随明显肿胀,治疗以局部处理为主,全身性使用抗生素仅适于免疫力缺陷患者;如术后肿胀严重、创口引流不畅、可能继发感染或疼痛持续加重,需对症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采用静脉输液,同时给予全身支持。

若患者伴有瓣膜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糖尿病、血液病、肾病等系统性疾病时,有较高全身感染风险,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还须注意各类抗生素毒性问题,如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具有一定肾毒性,肾病患者可选用红霉素类,主要由肝脏清除,若有肝病也需谨慎,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应监测肝肾功能。硝基咪唑类药物有遗传毒性和神经、血液毒性,妊娠期和哺乳期勿使用,神经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慎用。高龄患者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正常剂量的1/2~2/3)。未成年患者应根据体质量准确计算用药剂量。

局部用药。口腔内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可避免或减少全身用药的不良反应,并于口内形成较好的局部感染预防和治疗作用,常用复方氯己定漱口水、甲硝唑口颊片、西吡氯胺含片、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等。

诊断与治疗
诊断

医生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诊断:

① 局部检查探及未完全萌出或阻生的智齿牙冠。

② X线片可发现智齿的存在。

③ 冠周牙龈红肿、触痛,盲袋内可有脓性分泌物,出现不同程度张口受限。

④ 可伴有下颌下及颈深上淋巴结肿大、压痛。

⑤ 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白细胞总数相对升高等。

治疗

● 牙槽窝局部感染

       全身使用抗菌药物,局麻下彻底刮治牙槽窝内炎性肉芽组织,去除残留的各种异物,生理盐水彻底冲洗牙槽窝,也可用稀释2~3倍的碘伏溶液冲洗,使牙槽窝内重新形成新鲜的血凝块,术后继续使用抗菌药物3~5天。感染轻微者,采用米诺环素软膏注填、涂抹,无需刮治、冲洗等外科处理,也可取得较好的止痛消炎疗效。


● 周围组织间隙感染

       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抗厌氧菌药物进行全身抗感染治疗以及营养支持;严密观察病情发展,根据脓肿形成或蜂窝织炎感染范围情况,及时切开引流,每天冲洗引流通道,口内切口每天含漱有抗菌作用的漱口液,口外切开创面高渗盐溶液持续湿敷;早期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更换敏感抗生素;至无明显脓性分泌物、有健康肉芽组织长出时可去除引流条,口内伤口注意漱口保持口腔卫生,口外伤口继续湿敷至伤口自愈。


● 颌骨骨髓炎急性颌骨骨髓炎全身治疗与间隙感染相同,主要为增强机体抵抗力、药物控制感染,局部治疗重点在于及时切开引流,慢性颌骨骨髓炎应努力改善机体状况,保持引流通畅,及时彻底清除病灶,刮治或摘除死骨。

参考文献:

[1] 胡开进。牙及牙槽外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 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2017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 供稿:刘建兴                 ● 审稿:郑彩云

症状与病因
回到顶部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400-0371-100
  • • 请您在电话中向客服人员说明疾病症状、提供个人信息及就诊需求
  • • 客服人员会帮助您完成预约,并告知您就诊时间、地点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