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科主治医师杨姣姣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在临床工作的间隙,她必须争分夺秒拿出手机回复来自患者的微信。而近来,62岁的李女士(化名)是杨姣姣医师微信里发来消息最频繁的联系人之一。
李女士的右上后牙发生折裂,2024年1月3日来到医院咨询种牙。经过详细检查及深入沟通,副院长、种植科主任医师解邦杰决定为李女士拔除患牙,行即刻种植修复。
李女士的牙片
在种植团队的努力下,手术顺利完成。然而在接下来的随访与复查中,解邦杰医师与杨姣姣医师却发现,李女士的情况有些特殊——她非常容易“焦虑过度”。
“尽管预后良好,这位患者仍十分担心自己恢复不佳。即使只是做了常规复查,她也总会多次返回或打来视频电话,反复确认口内是否出现创伤,有时说着说着,还会忍不住流泪。在我解答过她的疑问后,她又会懊恼地表示无法控制自己内心的忧虑,很担心医生因此觉得她是个麻烦的人。”杨姣姣医师在回忆自己的随访经历时说道,自己并不觉得这是一种麻烦,反而感到理解和同情,所以会尽可能地及时解答疑问,消除李女士的顾虑。
作为医生,不仅要为患者治愈疾病,更要适时抚慰患者的心灵。解邦杰医师认为,或许是某种不为人知的原因促使李女士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因此,除了为患者创造专业、舒适的治疗体验外,他也注重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安抚。
在以心换心的交流过程中,解邦杰医师逐渐了解到了李女士内心的隐痛——原来,她在来诊前不久刚刚遭遇亲人病逝的变故,整个人陷入了悲痛的阴影,对待疾病也变得更加谨慎乃至紧张。此后,解邦杰医师便开始迂回地对李女士进行开导与安慰。每次诊疗,他都会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活跃气氛,还会提出许多积极的生活建议。
解邦杰医师说:“注意到她的精神状态欠佳之后,我常建议她遵医嘱用药、多多运动、及时把内心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
在诊疗中获得的情绪价值让李女士渐渐发生改变。以往,巨大的精神创伤让她无法单独出门行动,每次来诊时都需要儿子陪同;然而在8月份到院复查时,李女士却骄傲地表示自己已经能一个人乘地铁往返,与解邦杰医师团队讨论恢复情况时,也露出了自然的笑容。
“在与这位患者的相处中,我和团队中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杨姣姣医生这样年轻人扮演着晚辈的角色,答疑解惑、嘘寒问暖,在随访中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而我跟患者年龄相仿、阅历相似,对她的心理状态更能感同身受,能够给予更有力的安抚。”解邦杰医师说,“我与患者之间不仅是医患,更是朋友。作为朋友,我既为她治愈疾病,也希望能尽可能帮助她摆脱心灵的苦痛。”
作 者 : 刘佳林
责 编 : 原 野